这是描述信息
哎呀哎呀
华夏太禾集团上市
华夏太禾上市
谢谢我的家
健康产业链
资讯分类

5G会是打开电影产业“新大门”的钥匙吗?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03 15:02
  • 访问量:

【概要描述】

5G会是打开电影产业“新大门”的钥匙吗?

【概要描述】

  • 分类:行业资讯
  • 作者:
  •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9-03 15:02
  • 访问量:
详情
1895年,世界上第一部公开放映、售票的电影《工厂大门》问世,这部由卢米埃尔兄弟用一架轻便手提式摄像机拍摄的电影,正式打开了人类走进光影的新世界大门,为后人们创造了无数做梦的机会。
 
时过境迁,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电影早已成为了当今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艺术表达形式之一,而电影的拍摄、制作技术也从当年的轻便手提式摄像机,向IMAX摄影、120帧4K等先进技术迈进——如果说从业者在电影题材类型和视觉呈现上的创新,是在勾画出幻梦世界,那么技术的更迭,便决定了这样的世界能有多么绚烂。
 
而放眼当下,5G无疑是众多电影从业者们,最为关心的一项技术更迭。近几个月里,关于5G商用持续普及、中国5G基站数超过40万等令人振奋的消息持续放出,让很多人对于5G世界的未来又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除了体现在让传输变得更快外,5G技术的发展究竟能给电影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和革新?在刚刚落幕的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由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主办,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承办“5G时代电影的发展与变革”主题论坛,便围绕着这一话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副秘书长董明,北京电影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胡智锋教授,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韩晓黎会长,中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张伟所长,中国电影节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爱奇艺创始人、CEO龚宇博士,融创文化集团总裁孙喆一以及著名电影导演郭帆等嘉宾出席了本次活动,论坛由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首席产业研究员俞剑红教授主持。
 
董明秘书长在致辞中谈到,在5G时代,电影人要深入分析国内外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科技的新需求、新兴的视听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科学技术在电影行业的应用经验,进而推动新时代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使5G技术助力中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而胡智锋教授则将5G赋能中国电影看作是中国电影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他在致辞中提及,“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家加强文化建设、不断推进坚持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撑,更应紧握5G技术大发展所赋予的时代契机。”
 
致辞过后,多位嘉宾针对相关话题,分别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发表 了自己的看法。
 
张伟所长演讲的主题为《5G时代对中国电影工业发展的影响》,其中对于5G技术本身及其超高速率、极低时延、广域链接、高移动性的传输会给传统电影制片、发行、放映等各个环节带来的变革趋势做了技术性的推导。他认为,我国从电影大国发展到电影强国,技术发展与支撑是核心因素之一,在商用5G技术领域,我国在世界上已具备领先优势。因此,5G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助力,充满可能性与想象力。
 
而在《5G——电影的凤凰涅槃》的主题演讲中,龚宇博士提到,在5G时代之下,长视频会变成轻应用,这会对市场起到刺激作用,带来新一轮的业务增长;而视频网站会演变为虚拟管道化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内容和观众可以直接进行C2C交易。与之对应的是,平台会提供付费的金融服务和创作的技术支持。此外,新的视听形式——“游戏电影”会在五年之内出现,观众可以直接进入到电影中享受超级的互动体验。
 
最后,由尹鸿教授发表了主题为《5G时代的电影:变与不变》的演讲,从电影艺术与技术互动的实质出发,对5G时代的电影形态做了探讨与分析。他认为,5G技术的应用将会促成电影的自我革新,更视觉化、更体验化、更多屏化与更互联化的电影会在不久的将来应运而生。同时他也注意到,需求与满足决定着技术创新的节奏,5G技术在电影产业的应用需要有坚实的工业化实践作为基础,而电影对于故事的呈现是永恒不变的艺术追求。在变与不变中,技术与文明互相促进,呈现出动态的时代进步。
 
在随后的论坛圆桌环节中,韩晓黎会长、张伟所长、尹鸿教授、龚宇博士、孙喆一总裁以及郭帆导演对于中国电影工业化发展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电影在全新技术背景中实现弯道超车的科研能力,以及5G时代可能引发的中国电影全产业链的变迁等内容进行了交流与碰撞。纷纷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出发,站在投资、制作、技术、放映、市场等视角下,全景式地探讨了当下中国电影在技术革新将要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在整场活动结束后,针对5G究竟会带来哪些新的技术变革,毒眸还与胡智锋教授和俞剑红教授展开了对谈,以下是此次采访实录:
 
胡智锋:未来电影制作会更加智能化
 
毒眸:在后疫情时代之下,您觉得行业复工需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在这一期间会出现哪些新的机遇?
 
胡智锋:疫情导致行业整体的焦虑持续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的确对中国电影行业产生了巨大的打击,原来预计的一些现象级的作品,比如《夺冠》等影片都没有能够在春节档里被推出来。电影产业其实需要大片的拉动,这样中小制作成本影片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机会,这种拉动效应对电影产业非常重要。在后疫情时代下,影院终于复工了,《八佰》的出现给行业带来的整体提振,拉动了七夕档整体票房的上涨。
 
而在复工初期,我觉得业内可能需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科学排片。受到影院关门的影响,今年上半年总共积压了很多部片子,那么现在影片选择合适的档期上映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个人虽然希望大片能够集中爆发,在市场上产生强烈的带动效应。但要知道,一部大片的诞生不容易,想要获取相应的票房回报,还是要有节奏的陆续推出,不要过度扎堆出现。
 
第二,抓住机遇。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电影产业其实有很多问题,比如说产业链上下游不够完善,盈利结构太过单一,基本上都是在靠单一的票房收入做支撑。所以在疫情之后,需要把产业链里上下游的盈利结构尽可能再丰富和完善一下。
 
比如在产业链上游可以利用技术节约成本。北京电影学院目前正在做一套新的VR推演系统,即对未来影片的关键的场景做一个模拟的推演,如果未来这种模拟推演能够实施,影片在效益的提高和投资的节省上,也是一个大的推动。而在中下游阶段,可以发展电影相关联的产业。比如教育、培训、主题公园、文化旅游、餐饮等方面,都是以电影为核心,贯通其他产业链环节。
 
这次借着疫情后的调整,我们希望把产业链拉伸的更长、更细、更精致,这样也可以避免未来再出现类似于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给行业造成一种不可回转的冲击。
 
毒眸:如今随着5G技术的普及,行业除了您刚才提到的VR推演之外,您还能感觉到哪些技术层面的变化吗?
 
胡智锋:电影技术的发展真的是不可限量。其一,在技术的帮助下,整个制作会更加的智能化。通过模拟推演等技术,减少行业线下拍摄带来的无效的时间投入。其二,技术可能会促使放映环节出现真正的变革。以往的放映是通过机器投射来产生光影效果,而这种放映的核心技术被欧美公司掌握在手里。随着国内已经发明出自发光的LED屏幕后,这种不需要投射,依靠自发光的LED屏幕,一旦普及,可以打破美国等国家对于核心技术的垄断。
 
毒眸:在面对技术飞速变化的同时,高校要如何去解决教材更新,一些老师产业经验偏少的问题?
 
胡智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技术的变革一定会反弹到教育体系当中,北京电影学院作为中国电影教育领航的高校,本身就在不断地迭代更新。未来无论是师资、教材、课程设计,包括专业和学科,都会根据电影产业发展的情况来做一些适当地调整。因此,学校会用新人来建设新的专业和新的教材;同时,也会让中老年的师资,去做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更换,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发展需要。
 
俞剑红:科技是手段,电影的核心还是人
 
毒眸:在您看来,5G技术会率先影响到产业链上哪一个环节?您觉得哪些问题是现在依旧没办法用技术去改变的?
 
俞剑红:5G对电影行业的影响,体现在制作、营销、发行、推广等多个领域里。借着5G超高速率、低时延的特征,我觉得可能首先会率先影响到放映环节,甚至会改变影院放映的模式。具体而言,是因为在5G的助力下,影院的银幕不仅可以放电影,也可以实时传输体育赛事、音乐会等等,增加了播映内容的多样性,把影院变成了社交媒体。
 
其次,以往放映依赖的是拷贝和密钥,二者缺一不可,但在5G的帮助下将会实现智慧放映,省掉了运输拷贝硬盘的环节,也会改变发行的方式。除了放映与发行之外,由于5G的信息保存率、传输速度都很高,于是在制作端里,完全可以实现在多个场景下进行同时拍摄,导演甚至可以实时挑选素材、进行剪辑、渲染等动作。
 
而相对技术无法改变的行业问题,则更多的集中在故事的创意上。即使电影是艺术跟技术的结合,但核心还是艺术,电影强调的依旧第一是故事、第二是技术、第三是商业。
 
毒眸:您觉得中国电影的工业化水平,目前处在一个什么阶段?
 
俞剑红:中国电影工业化跟好莱坞相比,我觉得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如果好莱坞是航空母舰,那我们可能还是常规舰艇,二者的差距很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妄自菲薄。因为中国有很大的电影市场,具有很大的商业潜力。特别是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中国电影正处在变革和发展之中。
 
比如我们正式成立的“电影工业化实验室”,正是对标好莱坞体系,并结合国内电影的发展现状,为中国电影工业梳理出一整套适合我国特色的制作标准。比如说在剧本、服化道、风险控制等方面,我们在学习好莱坞的制作水平时,也要求从业人员能保持一定的专业化。或许可以说,在电影制作领域里,灯光、摄影、录音等多个方面,都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需要提升的环节。
 
而另外一个工业化推进的要求,则体现在管理机制上。首先和国内不同的是,好莱坞基本是制片人中心制,即制片人必须对拍什么电影负责,融资、宣传、发行以及导演、主要演员的确定,都是由制片人来定。
 
其次,国内也没有好莱坞所实行的工会制度。比如在中国可能会出现演员任性漫天要价、迟到早退等情况,但在演员工会制度的实行下,即使是最大腕儿的演员,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也会遭到制片公司的投诉,工会便会对演员的评估进行下调,导致演员的风评变差,后面接戏的机会也会减少。或许可以说,工会提供的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制约和保障。
 
此外,好莱坞还具有着一套“白金法则”,即让顾客说了算。将片名、预告片进行测试,结果不是制片人、导演个人所决定,而是片子拍完后,抽样组织观众进行观影。一部影片在走进影院之前,就已经做了很多标准化的测量。
 
国内想要赶超好莱坞的工业化水准,一方面是需要在技术硬件等方面的支撑;另一方面,还要完善国内行业的专业化机制和制度,其中也包括投融资体系、完片担保机制、制片人中心制、类型化的生产机制等等。只有将硬件、软件共同结合起来,中国才能够实现电影的真正工业化。
 
毒眸:面对现在的工业化水平,高校会如何进行人才的储备和培养?
 
俞剑红:第一,我们围绕着工业化、以及技术发展,增加一些新的专业,比如说技术系、视觉特效专业、视频传媒、数字媒体,包括跟游戏关联的课程等。
 
第二,传统学科文导表摄录美,最重要的还是对教学理念进行改变。电影学院的教学传统更多地强调故事、编剧、创意,这些虽然也没有错,但这些传统手段都是依赖摄影机拍出来,涉及后期制作、虚拟制作的教学相对较少。到了今天,大量的商业类型片需要顶级的视觉特效,像《地心引力》能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其中大部分镜头不是拍出来的,而是由特效制作而出。
 
因此作为学校来说,要和国外优秀团队多多交流。比如北京电影学院一直想办一个国际学院,请国外一些著名制片人、编剧、导演,讲述影视创作国际化融合的问题等等。我觉得电影学院在培养人才上,要学习韩国电影的创作经验,一方面发展本土化的电影人,另一方面派一批人到好莱坞去学习。这种国际间的联合培养,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新的技术和新的行业进步。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

WEBSITE

微信公众号

电 话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朝阳北路104号楼11层1117室

版权所有:华夏太禾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0033950号

版权所有1999-2000 华夏太禾集团有限公司   京ICP备2020033950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京

导航字体

导航字体

发布时间:2020-08-17 17:03:54